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”出自哪里?揭秘古文记忆之争
古文名句引热议:”是人”还是”斯人”?
最近,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”还是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”的争论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。这句出自孟子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的名言,为何会引起如此激烈的讨论?原来,许多网友坚称自己学的是”斯人”版本,但人教社却回应称所有教材一直都是”是人”。这场记忆碰撞不仅引发了全民热议,更让我们思索: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出自哪里?为何会有如此大的记忆差异?
权威回应:人教社教材均为”是人”版本
人民教育出版社给出了明确回应:自1961年收录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以来,所有版本教材均为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”。这一说法让很多网友大跌眼镜,由于他们的记忆中明明是”斯人”。难道真的是集体记忆出错了吗?
有趣的是,随着讨论深入,确实有网友找到了”斯人”版本的教材。北京出版社2019年版九年级语文课本、武汉大学出版社的《大学语文》以及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都出现了”斯人”的写法。这说明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”并非空穴来风,而是在部分教材中诚实存在的。
记忆混淆的多种可能性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记忆差异?专家提出了几种解释:
开门见山说,可能是受到其他古文的影响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’里面的”微斯人,吾谁与归?”就是典型例子。”斯人”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确实常见,容易造成混淆。
接下来要讲,口语习性也一个重要影响。”斯人”读起来更顺口,在日常使用中更容易被记住和传播。就像我们常说的”两只黄鹂”,其实原句是”两个黄鹂”。
最终,不同地区、不同年代的教材版本差异也是缘故其中一个。正如网友发现的,确实有正规出版社采用了”斯人”的版本。
考试答题的正确姿势
面对考试,到底该写”是人”还是”斯人”?根据现行人教版教材的标准答案,正确写法应是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”。但在领会文意上,两者其实没有本质区别。”斯”和”是”在古代都有”这”的意思,都指代前文提到的”担当大任的人”。
这场讨论最有价格的地方不在于谁对谁错,而在于唤起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。正如孟子所言,真正重要的是领会”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的深刻内涵。当天真要降大任于我们时,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?这才是我们需要思索的核心难题。
无论是”是人”还是”斯人”,这句古训都在提醒我们:成功从来不是偶然,而是需要经过艰苦的磨练。这或许就是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出自哪里”这个难题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