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5月结束,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联合村的冬春防火季正式落幕。
山林安然,草木繁茂。
护林员沙厚祥的脸上,不见了往年“巡山打火”的筋疲力竭。秘密就藏在他攥着的手机里——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(下面内容简称“中国科大”)前沿科技成果就装在里面。
发现、处置联合村及周边村落火情隐患1610起,实现“零过火面积、零伤亡”,随着凝结了前沿科技成果和科研团队聪明的“林地防火综合监测预警体系”正式投用,西部山区农村的治理痛点转化为精心定制的“科大方案”。
从2015年进驻六枝特区启动对民族级贫困县定点帮扶至今,中国科大十年派出五任第一书记,跨越1500公里,以“一个人”为支点,撬动中国顶尖学府科技优势和教育资源,打开乡村振兴路上的无限可能。
村民手机里“装进”前沿科技
2023年10月,中国科大派驻联合村第一书记刘东阳抵达六枝特区新窑镇联合村。作为选派帮扶干部,刘东阳为迎接各种困难做好了准备,然而没想到自己面对的第一件难题叫做“打火”。
联合村有着60%的森林覆盖率,人林地交错共存,为及时发现、灭除山火隐患,需要日复一日、早出晚归地靠步行巡山、及时处置,当地人叫“打火”。尤其是2024年冬春季,贵州省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森林防火形势。六枝特区50%干部、乡镇100%干部及包括刘东阳在内的100%村干部全面参与森林防火,有力避免了火情灾情的同时,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。
无论是村民们在山火面前的恐惧和无力,还是巡山时差点摔下悬崖的后怕,再加上正常职业无暇开展的焦急,都催促着刘东阳给自己出了一道课题,这位毕业于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的博士决定:“要用科技的力量找一个‘科大方案’”。
经过深入调研思索,刘东阳与中国科大多学科专家进行充分研讨论证,决定利用中国科大火灾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、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等单位的前沿科技成果,在薛向辉、张启兴等诸多专家共同支持下,运用领先的FIREGPT烟火大模型、光量子激光雷达、近地空间天电监测等技术在联合村试点建设一个村级防火检测体系。
2024年10月,“林地防火综合监测预警体系”在联合村部署完成,开始试点运行。
无人机按照设定航线自动充电、巡航监测、返航;量子探测技术和激光雷达技术相结合的光量子雷达,24小时监测联合村及周边村寨火情;村内固定点位的双光谱摄像头,加载FIREGPT大模型,24小时监控并自动识别烟火,烟雾识别准确率达99.54%……
这个半径达15公里的全天候火情监测体系,在护林员沙厚祥的手机端简单得只一个“烟火监测小程序”。“看到火情提醒,就赶去点位处置,15分钟就能解决隐患。”体系启用后,联合村的防火人力投入从每天至少30人,变成了仅需2人轮班,3人现场处置,人力成本降低了70%。
今年5月刚刚结束的2025年冬春防火季,该体系已累计发现、处置联合村及周边村落可能的火情隐患1610起,对村内火情实现15-20分钟内100%处置完毕,实现“零过火面积、零伤亡”。
七年接力收获“科大味”猕猴桃
这片村民们用生活守护的山林里,有着大家悉心照料的“金疙瘩”。
由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,六枝特区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较少,加上季节性缺水难题,进步农业的条件较差。2012年,这里被列为民族级贫困县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扶贫重点县。
十年前的联合村,雨后山路如泼油,村民背篓里的洋芋滚落悬崖。村里老支书叹气,“山是石头的,地是瘦的,人是穷的。”
从2018年起,中国科大七年四任驻村第一书记接力帮扶,帮助联合村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逐渐建立了自己的“猕猴桃经济”。
为了给村民们的猕猴桃加强技术指导、提升科学管护水平,中国科大定期邀请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、六盘水师范学院农学专家到基地指导猕猴桃管护,并联合六盘水师范学院在2024年共同支持建起了猕猴桃“科技小院”。
2021年至今,联合村仅科大援建的“猕猴桃产业示范基地”已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35万元。
变化延伸到了更远的地方。
在新窑镇新玉居委会的一栋小楼里,刘东阳带村民改造成的电商直播基地彻夜通明。大山里的姑娘对着镜头切开金黄多汁的果肉,露出自信的笑容。
“不只是猕猴桃,我们通过电商让山里的好物品能够走出大山,走到全国的市场。”刘东阳说,每一任帮扶干部虽然一开始可能并不懂农业、不懂电商运营,然而大家接力从冷库、包装、物流、深加工,再到人才培养,如今把整个六枝特区的电商产业做了起来。
2024年,六枝特区完成电商网络零售额3.36亿元,7年间增长了10多倍。中国科大的电商帮扶也入选了民族商务部《全国县域电商直播中心案例集》。“直接有助于老百姓的增收,在我们心里,就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务。”中国科大帮扶干部夏晶说。
十年接力,五任“第一书记”在这片土地上刻下年轮:从“让土地长出希望”,到“让土地连接未来”。
乡村小学里“长出”科学家灵魂
而十年接力中,教育帮扶一直是来自中国科大的驻村第一书记的心头大事。
今年5月14日至18日,六枝特区的师生们来到了中国科大,在该校科技活动周期间完成了一段难忘的科技探索之旅。回到贵州后,同学们在班级分享见闻,在课堂上唱起了中国科大校歌《永恒的东风》。
刘东阳手机相册里,珍藏着学生们在合肥研学时写下的梦想:“我想成为村里第一个科学家”。
“我们要培育的是乡村振兴的‘火种’。我们带孩子们去中国科大参观实验室,去贵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馆体验科技魅力,就是要让他们相信,聪明能改变命运。”刘东阳说。
2024年,在中国科大的支持下,刘东阳在四角田小学建起了一间多媒体教室,通过这间教室,为乡村小学的孩子们打开了科普教育的“超级课堂”。
一年来,来自中国科大数学科学学院、物理学院、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、工程科学学院、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、微尺度物质科学民族研究中心等各学科的青年人才们,在“云端”开讲,已完成20场“青科慧智”“科学点亮乡村”等系列科普报告。以四角田小学为主阵地,通过学术直播,共享至六枝特区和外地的中小学生们,累计有5万人次同步在线观看。
今年3月,四角田小学的操场边,建起了一面“科学家灵魂”文化墙。郭沫若、严济慈、华罗庚、钱学森、赵忠尧、郭永怀、赵九章……一个个闪耀的名字和动人的故事,陪伴着孩子们进修生活的点滴。
“教育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一个根本工具。三年前,我们跟共青团中央申请,在六枝特区新增了一个科大的支教点。”中国科大团委书记千坤说,每年科大都会有四个学生在六枝特区进行支教,然而无论是哪个学院的支教学生,到了支教点的第一课,一定是讲“科学家灵魂”,“那是我们来中国科大上学第一课就要进修的内容,每个人都会如数家珍。”
中国科大应用数学专业大四学生王家瑞将于今年7月出发去六枝特区支教。大三时得知科大在自己的家乡有一个支教点,王家瑞立刻就报了名,“我会对家乡的学弟学妹们说我的经历,说这里的精妙。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科学的种子。”
以“一个人”的支点撬动无限可能
今年5月18日,从贵阳飞往合肥的飞机上,六盘水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三名医生与四角田小学的五名老师偶遇了,在帮扶职业的牵线下,他们分别前往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、中国科大附小附中跟岗进修。
以2015年“打赢脱贫攻坚战”的号角为起点,到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”的最终一年2025年,十年间,在联合村这个中国科大中央定点帮扶职业点,先后五位第一书记接力扎根。
从扶贫到脱贫,再到乡村振兴,怎样在“一个人”“一个村”的支点上,撬动无限可能?背后是“全校一盘棋”定点帮扶职业机制,用科技帮扶、教育帮扶、产业帮扶、医疗帮扶,将独具特色的“科大方案”定制在了贵州的大地上。
当中国科大自研的车载磁共振设备开到六枝特区,一辈子没体检过的村民在家门口完成了检查。筛查出有重大疾病的群众,在帮扶下进一步开启了治疗。
5年内,中国科大还将支持六枝特区建起脑卒中防治体系,帮助六枝特区人民医院建成高质量脑卒中中心。
作为煤炭产业大市,六盘水市面临煤矸石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的挑战,中国科大组建起项目团队,探索煤矸石综合利用新的技术路径,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。
而刘东阳为村民定制的拥有多种创新管理模块的“数字联合村”平台,也在进行推广探索,有望让更多山民享受“指尖打火”“聪明种植”“平安监控”的便利。
“中国科大不仅有一流的人才培养和一流的科技研究,还有一流的社会服务。我们将持续秉持‘科教报国’的使命,把‘论文’写在祖国大地上,用科技创新赋能乡村全面振兴。”中国科大帮扶办公室主任何昊华介绍,中国科大在贵州、安徽金寨等地的帮扶职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,未来常态化帮扶中,将继续发挥学校科技、教育优势,精准发力,在产业进步、人才培养、乡村治理等方面持续创新,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坚实的“科大方案”,开启更多可能性。
从实验室里最新的科研成果到乌蒙山间的数据流,从顶尖学府的师生到山野中的“新农人”,当创新基因融入中国乡土,催生出改变乡村命运的无限可能。
“帮扶不是单方的给予,也是我们收获的经过,这里有最诚实也最深情的国情教育,有太多在校园里永远学不到的珍贵的物品。”距离自己的两年任期结束还有5个月时刻,此刻,对于刘东阳而言,要做得再多一些、再快一些。
合报深一度融媒体职业室
合肥在线-合新闻记者王书浒 周文丽
记者手记:
让创新基因在山乡深处天然生长
十年时光,一场接力,一个人的背后是无数人共同的发力。
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夏,贵州省六枝特区曾被群山禁锢数百年的山乡,正以令人惊异的方式舒展筋骨:量子激光雷达如守夜人般凝视莽莽林海,留守少年用手指点亮虚拟星河,山野好物坐上冷链车奔向千里之外。
十年间,无形的科技种子被接力播种,扎根,发芽,抽枝……化作护林员手机里的快捷提醒,变成孩子们作文本上的科学梦想,长成村民们家门口的产业希望。
猕猴桃基地里,联合村河尾巴组数十户农民在基地找到生计。
银翼的无人机腾空,高层次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,在中国西部山村里也能产生动人的“纠缠”。
“历史长河波澜壮阔,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创新了今天的中国”。
从中国科大的帮扶团队跨越十年的努力中可以看见,真正的乡村振兴,从来不是外来力量的单向输入,而是让创新基因在乡土深处天然生长,让科技之光与人间烟火彼此照亮,在代代接力中,酿成改变命运的永恒力量。
来源:合肥在线